鲁迅还亲自邀人帮张友松组稿,拟定编辑文艺丛书打算,还在自己经济拮据时借给张友松500元钱,帮他筹备新书局。然而,因为缺少经商和治理教训,张友松的书局很快就倒闭了。回忆这段旧事,张友松老是说自己辜负了鲁迅,这是他“终生莫大的憾事”。
反右运动后,张友松回湖南乡下老家教书。10年文革期间,他的右眼被打瞎。我为老人的悲惨境遇深感不平。他却反过来抚慰我说:“没什么,一个人禁受一点苦难能够使本人更刚强起来!”
谁知,在北新书局做了不到一年,张友松便因书局拖欠鲁迅稿费而同老板李小峰彻底闹翻。“别看鲁迅的文章写得泼辣不留情面,可是事实生活中的他,却在版税这类问题上往往打不开情面,所以被人欺侮。”张友松回想说。
鲁迅那时的经济收入重要来自版税。北新书局一再拖欠版税,让鲁迅的生涯受到很大影响。他的孩子海婴诞生前1个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友松、家斌来,晚托其访杨律师,委以向北新书局索取版税之权,并付公费二百。”日记还记录,培训班,张友松结婚的前一天下战书,鲁迅同他的三弟周建人一道上街,亲身“买铝制什器八件”,托人越日送去张家“贺其结婚”。
14年前的元宵节。成都杜甫草堂西侧,一间昏暗、狭小和混乱的居室里,墙角边的小床上蜷缩着一位白发稀少的老人。殊不知,这个瞎了一只眼睛的老人,可是文坛大师鲁迅先诞辰记里的大翻译家张友松。
《鲁迅日记》中114处提到张友松。其中,仅1929年便有89处,主要记载张友松帮他打官司的事件。日记记载,鲁迅孩子出身第五天,鲁迅就带张友松去病院探访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张“赠毛线一包”,并送鲁迅“仙果牌烟卷四盒”。可见,张友松同鲁迅的关联确切非统一般。
《鲁迅日记》114处提到他
1951年9月,张友松到北京加入英文版《中国建设》的编译、采访和组稿工作。1954年后,转国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文学专业翻译。反右活动开端后,张友松从文坛上消散了。直到1994年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91岁的白叟了。
编纂:碧荷
1903年11月12日,张友松生于湖南省醴陵县西乡三石塘。12岁那年,他随大姐张挹兰迁居北京,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半工半读,课余翻译英文小说。
在那些日子里,他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跟执着的精力,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全体小说。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世外桃源》、美国黑人作家基伦斯的《扬布拉德一家》、史蒂文森的《荒岛探宝记》,还与人合译了《马克·吐温传奇》一书,受到国内外读者热闹欢送。(《世界消息报》3.11)
为此,张友松一面帮鲁迅找律师打官司,向对方追回所有欠账,又在鲁迅的支撑下,创办自己的春潮书局,持续出版鲁迅等人的著述,并翻译出版沙俄时期作家屠格涅夫和契诃夫等人的作品。
大姐早逝后,他的家庭累赘一下变得更重,也不能继承留在北大念书了。鉴于他勤恳好学,读书期间已发表过不少英文翻译小说,鲁迅便推举他去了北新书局做编辑。
1930年,春潮书局倒闭后张友松陆续在青岛、济南、衡阳、长沙、醴陵和重庆等地做过近10年的中学教师,并在抗战期间在重庆开办过晨曦书局。
“受点苦难更顽强”
至此,张友松已翻译出版了契诃夫、屠格涅夫、普列弗的很多名著,以及英汉对比的德国斯托漠的《茵梦湖》和《欧美小说选》等10余本小说。
鲁迅借他500元钱办书局
相关的主题文章:- 在有生之年重回基本研讨的阵地
- 海峡两岸的物理学会
- 她在谈到她所评审的留学生资料的时候提到
- 终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的良性轮回
- 将包含贸易地产、房地产开发及酒店局部
- 今年初
- 回款速度天然也较快
- 今后将持续踊跃摸索多种上市道路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在有生之年重回基本研讨的阵地
下一篇:都未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