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开端了“大跃进”

2014-09-09 14:04  北京大学EMBA研修班   未知
点击:

●自话当前浏览:

张颐武住在32号楼宿舍,学校划定晚11点熄灯,但同学们床上的小台灯总会亮到很晚。大三后半学期的一个夜晚,张颐武正在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这本书中关于主仆关系的阐述,非常艰涩,有一段已经看了两三遍了,但是始终弄不清楚,但再接着看,张颐武突然一下子融合贯通了。“主人和奴隶的情理在日常生活中能感想得到,在人生和历史中间都能感触得到。黑格尔讲到主人其实是空泛的、充实的,由于主人已经没什么可追求的,而奴隶是要斗争的。”张颐武接着想到,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政治经济学、哲学里的很多理论很多都是从这里来的。那个冬夜,张颐武高兴不已,他觉得床上的小台灯素来没有这么晶莹过。

编者按:5月4日是“五四”新文明运动90周年留念日,也是青年人的节日。家喻户晓,北京大学是那场大张旗鼓“五四活动”的发祥地。近日,我们特地采访北大三代人,走进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当前北大学子的青春阅读生活,盼望通过这种代际传承来反应阅读对人生的影响到底是什么?阅读自身和时代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关联?阅读方法跟着时代变迁会有什么样的变更?并愿望借这组报道,向“五四”青年节致敬,向不断寻求提高、酷爱读书的青年致敬。

只管时下网络阅读很是昌盛,但张一帆说:“网络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不非常主要。”从前网上流行过一阵“晒工资”,张一帆和他的同学有时也在网上“晒书单”。“我们每读过一本书都有一个记载,一方面自己记得自己读过什么,一方面也能懂得朋友正在读些什么,假如是自己也感兴趣的,就能够找来读一读。”而豆瓣网是小范畴的交换,“有时候发现大家都在关注统一本书,就聚在一起聊一聊,像谢和耐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就是我们最近的话题。”(记者 路艳霞)

1955年,国度号召青年“向现代化迷信大进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全面学习苏联。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23岁的谢冕考进了北大。入学未几,谢冕和他的同学满腔热情响应着国家号召,但他们也不断接收着批判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做一颗螺丝钉等种种教导。谢冕回忆说:“1955年尽管有‘批评胡风’这些运动,但也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时学校的学习秩序很好。”

  《唐诗三百首》

  《艺术哲学》丹纳著(法)

  《第三帝国的兴亡》 夏伊勒著(美)

张颐武上北大中文系的时候是1980年,经历过十年“文革”,从知识稀缺时代走来,中文系的学生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读书,猖狂地读书。

读“硬”书和看杂书形成了张颐武大学阅读生活的主线。尽管这样,张颐武并不是一个读书很有打算的人,可以说是见一本读一本。精神茂盛的他,常常是一晚上就把一本书读完了。

张颐武:读“硬”书是八十年代的时尚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著(法)

采访三代人,发现他们的青春阅读生活因时代不同而大不一样。谢冕、张颐武两代大学生依然有着阅读的集体文化气氛,北大人力资源,其时很多青年学子跟他们有着类似的爱好,阅读书目也非常濒临。张一帆的阅读则未必能引起其他大学生的共识,兴许只代表了他个人,但这也正体现了在当今更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阅读的抉择自由空间更大,也给了年轻人更多张扬个性的机遇。

有的中国古典著述很难读,同样被张颐武视作“硬”书。古代文艺实践书《文心雕龙》尽管书里有很多意思,有很多的主意,并不是年青人轻易懂得的,但张颐武一直有兴趣读。他说:“读‘硬’书,让我觉得是一种智力上的挑衅,是在作一种思维的体操,就似乎人在跑步的时候,碰到一种高原反映,觉得很没劲儿,很疲劳,这个时候只有熬住了,而后读下去,就有恍然大悟的时候。”而一旦释然豁达,往后等着你的就是通衢大道。

谢冕和他的同学开始编写“革命”的文学史,此举意在“拔白旗,插红旗”,以革命的文学史批判资产阶层的文学史。“我们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分成先秦、两汉、宋元、明清、近代各个科研小组,大家在学生编委会的引导下找资料,进行细心阅读,然后讨论写作提纲,再分工到每人去写。”尽管各人有阅读重点,各人写作不同,但每个人都要通读文学史。在不畸形的环境下,大家意外得到了新的阅读体验。

快活男孩张一帆很朴素,他倾诉着对北大的一往情深。他告知我,想读研跟读博,他最大的欲望是,像谢冕老师和张颐武老师一样,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我现在往往是看最新但经得住考验的书,而且还是爱看杂书,我读的历史、哲学、生物学、人类学方面的书很多,让我难忘的有《瓦解——社会怎么取舍成乘兴亡》、《小团聚》、《冷记忆》这样一些新书,也有像许倬云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等等。固然我每地利间很紧,但人生有很多空隙,吃饭之前等菜的那段时间,在咖啡馆等人会晤的缝隙,坐飞机过程中的4个小时,都可以用来读书,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我觉得,只要养成看书的习惯,看书速度也会很快。拿到一本书,我先是泛览,有值得回味、思考的地方再细看。

张一帆:在追慕中享受阅读快乐

当总结“大跃进”时代的阅读生活时,谢冕认为,这些阅读和周围的环境有关系,又没有关系。“在那个环境里,口号连天,每个人要不断紧缩自己,但是文学给我们最辽阔的、自由的天地。文学是最实在的,也是最可能从中得到抚慰的。”同时,谢冕也深陷在事实和自我的矛盾中,一方面充斥豪情地响应党的号令;一方面又留恋内心的丰硕性,这让他甚至有原罪感。“我们太单纯,太无邪,但我们又很庞杂,很抵触。我盼望自由,但是四周不让我自在,我甚至认为自己的青春不应当这样过。”

“阅读”三代人的青春阅读生活,犹如开展一本披发墨香的书,时代在这本书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每个人的个性、阅历、情趣,也在这本书上尽情浸润着。

  【三代人难忘的五本书】

在杂书群里,张颐武尤其对隐秘的历史很感兴趣。像《文史资料选集》,共100多本,是关于民国史和中国现代史很有趣的私家回忆。“在读《精神现象学》之余,拿出一本《文史材料选集》看看,过去老一辈的很多轶事,许多传奇式的故事,对我是很大的消遣,就好像我也参加到了历史中去。”关于军统间谍的书也让他感兴趣。当时很流行的《沈醉回忆录》张颐武就看过。到了大学高年级,大批的阅读之后,张颐武忽然发现,其实历史中有个最不容易被人了解的时代,就是北洋军阀时代,那是最含混,最复杂,脉络也最不明白的时候。而陶菊隐的《北洋军阀史话》给他很多启示,还有吴佩孚顾问长白坚武的日记也让他读来很是有趣。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77岁;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47岁;张一帆,北京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22岁。

我当前的阅读兴趣和年轻时代没有多大转变。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对当代文学、当代诗歌比拟关注,但是这几年读下来,我感到大量的文学作品是垃圾,好诗歌也很少。一些诗人和作家的写作故作深邃,故作深厚,看似精深莫测,其实他们的语言像白开水一样,比我们谈话还要琐碎。读这些书让我很累,很不开心,也很不高兴。所以,我收拾藏书的时候,每次要扔的书也全是这类书。读这些书让我不开心,我罗唆仍是回到我的古典书阅读上吧。

谢冕:布满矛盾感的五十年代阅读

“中文系不培育作家”在北大中文系传播了几十年,但张一帆认为,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偏差。进入北大后,他发现这句话出在国破北京大学讲师讲员助教结合会编的《北大各院系先容——三十七年》里,并找到了原文对这句话的说明:“因为一个新文学作家是相对不能抛开文学遗产而凭空创作的,所以即便抱着那一种目标而来的学生,也毫不会觉得扫兴,反而使他造就成更深沉的态度,更虚心的学习。”对张一帆而言,上了中文系,不再只是单纯的作品观赏,而是对文学有了更深的意识,“失掉一种专业的视角其实对文学阅读与写作也长短常有赞助的。”

  《野草》鲁迅著

  《海子的诗》海子著

对于杂书,张颐武更是兴趣普遍,他把看杂书当作是读“硬”书的调解。

“中文系的学生要不要学语言学”是争论的焦点,辩论中,中文系主任杨晦教授阐发的“语言和文学是有机联系”后来变成了名言。这个“有机联系”却受到了学生的反对,谢冕的同学孙绍振,平日就很俏皮,他画了一张大字报,画面上有一只至公鸡,脚踩两个墩子,一个写着文学,一个写着语言。他戏谑地称之为“有鸡(机)联系”。当然,这场大辩论最后无疾而终,学生们反对归反对,学还是必需要学。

采访张颐武传授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张颐武素日参加各类文化运动,老是快言快语,但是当提到他大学时代的阅读时,他的语速放缓了很多,声音也变得柔和了。我更甘心理解为,他是想通过这种特有的方式,缓缓咀嚼让他迷恋的那一段美妙时间。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哲学思潮在大学校园迅速风靡,大学学子们着迷地汲取着黑格尔、萨特、荣格的精神营养,读“硬”书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那个时候,我们读书热闹,探讨甚至能当饭吃。”张颐武笑着回忆道。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却的》描述了女知识分子微妙的感情,该书敏捷在北大学生们旁边风靡开来,许多同学并没有情感经历,但大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很好奇,大家的争辩很剧烈。有的说:“没有恋情的婚姻是可怜的,是真正的不道德。”有的说:“损坏婚姻的人是不道德的。”张颐武是开放派的,坚信真谛是控制在自己手里的。他不仅发表舆论,还写文章,认为那种微妙的感情是公道的。“后来再看那时候写的文章,觉得很成熟,也很好笑,可是谁不是从幼稚中长大的呢?”

  ——谢冕

  《袁宏道集》袁宏道著

  ——张颐武

●自话当前阅读:

谢冕和他的同学深感学业沉重,更何况天天还要花掉大量的时光阅读。因而,当他们据说中文系还要加开一门语言课的时候,都很不愿意,学生宿舍里很快炸了锅,大家决议据理力争,一场大争辩于是展开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学张颐武说:“我大学时代的书一本也没扔掉,我的图书珍藏也是从大学时代开始树立的。”

张一帆曾在吉林省吉林市一所重点小学读书,“四年级的时候,我读了余杰的《火与冰》,我突然发现,文学除了美,还有思惟的力气、批判的气力。”张一帆也是通过余杰开始读鲁迅,并通过余杰的文字了解了北民众位名师。“今天重读余杰,对于他的很多观点我不能批准,但我永远悼念作为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读到那么多令人冲动不已的名字和业绩时的那份心境。余杰最早为我翻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影响直到当初。”张一帆的眼光透着执著。

  《北大精神及其他》陈平原著

  《管锥篇》钱锺书著

“谢冕老师50年代读大学,张颐武老师80年代读大学,我觉得他们那时都有一种属于全部时代的信心。”在张一帆看来,谢冕老师身处建设新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下,张颐武老师则处于各种文化思潮出现的改造开放初期,这两个时代的大学学子阅读吞吐量都极大。“而我们这一代环境更宽松,更重视个性的张扬,阅读也更个性化。”张一帆还认为,当前这一代的学生在精神气质上的自我定位更多来自于对北大本身传统的追慕,来自于对“五四”以来的老一辈学人的追慕。

谢冕当时是编委会成员,加入过明清一段文学史的编写,他重要的研讨对象是明代的“公安派”和“竟陵派”。而就在这个进程中,谢冕取得了意外的收成,并深深地喜欢上了明代袁宏道的小品文。“他的散文小品和书信都不长,文笔异常好,文章写得非常洒脱。更吸引我的是那种名士派头,他不想当官,爱好山民,喜欢友谊,喜欢友人之间纵情饮酒。”谢冕感到本人和袁中郎(袁宏道)之间有一种默契,有一种对应。谢冕说:“那个时候正处于革命热潮,要求我们废弃自我,个人的兴致、喜好、性情,都要融在群体中去,然而我心里有憧憬的货色,士大夫的精力和读书人的情怀,在暗暗地影响着我。”

记者手记

张一帆和他的同学也读过少量畅销书,比方《于丹〈论语〉心得》之类的《百家讲坛》书,但他们往往是将之作为文化景象来阅读的。张一帆婉转地表白着自己的立场:“老师说,读古书须要两个轮子,一个是考据之功,一个是义理之辨。讲《论语》可以联合当下现实有所施展,但条件是你必需对孔子的原意有深入的理解,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不能全凭自己的爱好发挥。”不外,最近多少年,杨伯峻《论语译注》重印了,杨树达《论语疏证》出版了,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面世了,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张一帆认为,这些更严正的著作的出版多少得益于于丹的“开风尚”,这是于丹的踊跃作用,而他自己也从这些随后出版的书中吸取了养分。

谢冕的书,很多是包了书皮的,牛皮纸、塑料纸、彩纸,各种各样的书皮让傍观者猜得出这些年代长远的书在主人心中的分量,谢冕说:“古典文学书,还有工具书我一本都没有扔。”而这些随同谢冕左右的书,有很多都是大学时代积攒下的。“它们给我一种满意,也给我一种回忆。”

  《语文影及其余》朱自清著

谢冕经由两年的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其阅读量甚至是现在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都无奈比的。不过,随着1957年反右派奋斗开始,1958年“大跃进”的展开,大学正常的学习秩序也不复存在了。

鲁迅是对张一帆影响最大的文学大家,张一帆喜欢念叨的也是鲁迅的《野草》。“我始终认为鲁迅是现代文学30年里最出色的诗人,《野草》是散文诗,过去经常作为散文来讲,但我喜欢把它看作诗。这是鲁迅很少见的不那么针对读者,而是针对时代的发言,是写给自己的作品。”张一帆以为,该作体现的是一个心坎最为丰盛的人的灵魂,一系列自我形象的象征、窘境中的种种决定、“对抗失望”的性命哲学,这些都让人着迷。“鲁迅对自己的反省也促使着我一直检查自己的人生。”

  《儒林外史》吴敬梓著

除了痴迷于《纲鉴易知录》、《万历十五年》等大量历史书外,大学时代对诗歌的迷恋也影响了谢冕的毕生。谢冕尤其喜欢西班牙诗人洛尔迦、土耳其诗人希克梅特、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他还记得聂鲁达的《葡萄园的风》翻译得很及时,“当时海内流行的语言很枯竭,很口号,很单调,但聂鲁达这些诗人有非常巨大的襟怀,有非常自由、活跃的思想,并塑造了非常丰富的形象。当然,聂鲁达和希克梅特还偏向无产者,有着很多让人着迷的处所。”这些诗人的诗歌集,谢冕见到总会买的。

现代文学阅读是张一帆倾心的,他也为自己的喜好找到了理由:“现代文学所在的时代是中国处于一个百年不遇的大变局的时代,更何况我偏爱周氏兄弟,从小就喜欢读鲁迅、周作人的作品。”

在大学一二年级期间,实现老师的阅读请求是谢冕阅读生涯的主线。谢冕说:“咱们从先秦、两汉、诗经、汉赋、楚辞到近古代文学的有关作品都读了。”他记得光是游国恩先生讲的《诗经》就发了厚厚的一本,那本小5号字、16开的大书,有游国恩先生的解释,有选文,还有考据。诗经总共300首,而谢冕他们至少要深刻阅读80首。

  《火与冰》余杰著

  《没有地址的信》普列汉诺夫著(俄)

赶到谢冕教授家的那个凌晨,他刚跑完步,还洗了冷水浴,这是他几十年养成的铁打不动的习惯。采访结束,我和谢教授赶往他北大的书房,老人一路谈笑自若,快乐染人。午饭时间到了,谢教授执意请我吃饭,并鼎力推举北大畅春园学生食堂的兰州拉面。不过,面条盛上来的时候,我看着海碗面条傻了眼,谢教授却吃得非常开心,没有剩下一根面一滴汤。那一天,我觉得很开心,我想那是白叟家的快乐、风趣和睿智沾染了我。

北大藏书楼,也是张颐武快乐消遣的天地。大学期间,他发明一些旧期刊看起来真是乐趣无限,“这些旧期刊就跟今天的八卦小报差未几,还有那本369画报,无比好玩。”一些新期刊,像《播种》《十月》《当代》上的小说张颐武都看过。“我们那个时候娱乐少,不什么游戏可玩,读小说就是人生中十分快乐的一件事。它是一种消遣,一种我们那个时期的娱乐。阅读实在当时就是游戏,也是人生的乐趣。”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

1958年一个暑假,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就写出了70万字的文学史,该书作为向国庆的献礼,由国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到了第二年,学生们对自己的杰作开端不满足了,筹备着手修正。谢冕回想:“那时,杨晦先生和何其芳先生对我们有良多辅助,悠扬地提了许多看法。”随后,大家又应用一个假期,从70万字扩大到120万字,1960年,四卷本的文学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社会上将70万字的第一部(高低册)简称为红皮文学史,120万字的第二部称为黄皮文学史。

1958年,在北大校园,学术开始了“大跃进”,也恰是这场“大跃进”,让谢冕寻找到了奇特的阅读休会。

  《常识考古学》福柯著(法)

  ——张一帆

每天到图书馆的文学借阅室、人文社科借阅室自习,对张一帆来说是一种幸福。“我读着各种各样的书,享受的是手边有书,俯拾即得的乐趣。”张一帆读书时很少斟酌是不是对自己有用,“鲁迅说‘随意翻翻’,我觉得是一个最好的读书态度。”他喜欢沿着一排排的书架走下去,看到感兴趣的就掏出来读,“我顺着书架边走边读,收成很大,比想到什么再去找要惬意得多。”

和我们设想中确当前大学生的阅读生活不同,张一帆的阅读和时下风行的畅销书很少发生接洽,这也和北大中文系不少同窗的阅读状况是一致的。

相关的主题文章: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从2000年5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性命迷信学院教学
下一篇:然而当初
查看评价

相关课程开课安排

相关总裁班课程

信息分类

相关知识点

在线报名 | 校园交通 | 住宿预订 |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10-57100404    李老师:18801116823 13366367845(微信)
Copyright ©2020-2025 www.simu6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大emba研修班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