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棣说他对国际问题的爱好永远都不会消散,为此他废弃了其它事业的机遇,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专家型的记者和编辑。
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藏兵于民,以色列部队只有确认某处有真主党派就炸,由此造成了宏大的贫民伤亡。对黎巴嫩很有感情的谷棣,面对这样的情景惊心动魄,他想推开路边裁缝店的门进去看看,但那扇门却怎么也推不开。
—— 一个战地记者的心声
祝他的欲望早日实现。永别了,武器! (许江)
当时,德国世界杯足球塞刚停止,一些沿途村镇的庶民家门前还挂着他们支撑的球队的国旗,和平与战争居然离的那么近,谷棣对此印象很深。在苏尔,他们采访了在当地救助的红十字会,红十字会的人告知谷棣,他们是到这里采访的独一的中国人。
他最尊重的记者不是西方的哪位名记者,而是中心电视台常住埃及的女记者梁玉珍,50多岁的梁大姐至今依然运动在中东报道的火线,有勇气,有热忱,不能不令人敬仰。谷棣与梁玉珍在中东地域见过三次面,每一次他都记得很明白。
为期三年的中东生活,谷棣对这片土地发生了深沉的情义。2006年,谷棣作为一名旅游者,就曾去过黎巴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素有“中东巴黎”之称,面朝漂亮的地中海,有迷人的海滩,是一处旅游胜地。然而四年之后,当谷棣以一名战地记者的身份从新踏上这片土地时,他被眼前的风景惊呆了。
新闻传到国内时,众多媒体都不太当回事,毕竟中东的战争太多了,究竟只是两名以列士兵被抓。谷棣所在的《环球时报》甚至也不筹备全面报道此事,后来经过一番探讨之后,经过一些人的力争,才改在当日头版登载。事实证实,《环球时报》的这次抉择是准确的。
踏上奔赴战场的道路
这次,谷棣他们还去采访了驻扎在当地的中国工兵营,受到那里82名中国兵士的欢送,他们的英勇令战士们敬佩和激动。
谷棣:“永别了,兵器”
7月22日,谷棣二人到达叙利亚大马士革,原定来接的人没有来,他们就在机场常设找了一辆旅行社的车,花了一百美元从唯一的一条尚能通车的公路进入黎巴嫩。大量难民源源不断地从黎巴嫩出逃,只有谷棣他们的车正向黎巴嫩开去。
初见谷棣,相对会有人把他当做“新疆人”,由于他眉毛稠密,旁边的分界不显明,有些像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
7月31日,谷棣他们再次南下。这次他们走得更远,到达了濒临前线的加纳村,前一天以色列轰炸了该村,炸死一栋楼里的57个人,其中由37名儿童。受到国际会一致谴责的以色列发布停火48小时,这给谷棣他们深刻战区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加纳村已经没有人烟,街上只有野猫、奶牛和骡子到处乱窜。
达到边界关口马斯纳阿,他们换上了另一辆黎巴嫩的车,又花了一百美元,从新上路驶向贝鲁特。通往贝鲁特的所有主要公路都被炸毁,他们只能走山路,穿梭重重路障,经由三个多小时的平稳,终于到达贝鲁特,破费的时光是跟平时代的两倍还多。
7月21日,北京恰是盛夏。一直进级的黎以战事令一贯以国际问题为重要内容的《环球时报》决议派出本人的记者亲赴战场报道战事动向,就这样谷棣和另一名同事程刚一起踏上了奔赴黎以战场的途径。
在进入《环球时报》之前,精晓阿拉伯语的谷棣就差未几是个中东通了。1998年,到伊拉克住华大使馆做了一年中文秘书,还“有幸”吃到了萨达姆61岁的诞辰蛋糕。2000年,他远赴约旦到中国大使馆工作,一边担负翻译工作,一边加入组建Ghina Daily(《本日中国》)位于埃及的中东分社,用阿拉伯文向中东国家介绍、宣扬中国。
黎巴嫩是一个特别的国度,这里共同生活着基督教徒,这次的黎以战争受到破坏的只是伊斯兰教徒的居民区,特别是贝鲁特的南区,据说此地占据着众多真主党武装职员。第二天,谷棣二人便雇车来到贝鲁特南区。真主党总部大楼已被炸毁,他所在的那一条街区都已面目全非,断壁残坦,砸坏的家具门窗,粉碎的纸屑衣料,彻底梗塞了道路……在一堆瓦砾旁边,谷棣还发明了一个儿童玩具车,不远处还有一个毛绒小熊……战争带来的只有破坏。
“永别了,武器”
回国之后,谷棣还时常想起那段在黎巴嫩做战地记者的日子,想起贝鲁特薄暮妩媚的落日……他感到战地记者的阅历对他的人生弥足可贵,让他特殊爱护面前的生活。他在伊拉克意识的一位记者朋友结婚,他发从前短信表现庆祝:战时诚获友情,盛世喜结良缘。
谷棣说,做一名战地记者,除了要有丰盛的教训之外,还要有国际视线,要勤恳,最主要的是胆大心细,广交友人,在报道战争、战场的实际情形时,必定要公平、客观。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伊拉克逝世伤贫民65.5万人,战事的发展牵动了国际社会的心弦,各大媒体簇拥而上,中国国内媒体也前所未有地派出了多达多少十人的新闻记者步队来到约旦,近距离报道伊拉克战事。在约旦工作生活了三年、又粗通阿拉伯文的谷棣天然有了用武之地,很快经朋友先容,他便成了《环球时报》的特约记者,写下了良多战地报道。谷棣以为,那次国内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并不胜利,去的人固然多,但是大都比拟盲目。2004年11月,谷棣正式进入《环球时报》工作,成为真正的“环球人”,圆了他做国际新闻报道、当战地记者的宿愿。
而他对中东、对黎巴嫩、对贝鲁特的情感也不会被时间和间隔冲淡。“我盼望有一天能再回黎巴嫩,北大房地产,但不是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而是一个快快活乐、微微松松的游览者。” 谷棣说。
谷棣,生于1972年,北京《环球时报》记者。2006年7月,谷棣和共事奔赴黎巴嫩忽然暴发的黎以战役,历经战火,目击了战斗极大的损坏力,向海内安详和平的人们发还了第一手的战地报道。
8月8日,实现义务的谷棣离开苦难深重的黎巴嫩回国。他说,这次采访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采访到真主党首领,原来他们都已经联系上了一位要害人物,但“加纳惨案”后,真主党断绝了和外部联系;而最让他朝思暮想的是,黎巴嫩老百姓对他们的友爱立场,他们交了不少朋友,得到了不少辅助,他还将一件黄色的印《环球时报》标志T恤送给了请他吃饭的黎巴嫩白叟。老人最后还拿出一张写满多国文字的纸,按着上面的发音提醒和我们用中文说着“你好”“谢谢”。就在谷棣回国六天之后,黎以双方达成体谅,宣告停火。
中东战火连年不断,然而自从2003年美军进入伊拉克捉住萨达姆之后,大范围的、引起国际社会留神的战事未曾再次呈现。进入2006年以来,就在人们都认为中东会在宁静、温和之中渡过这个年头时,7月12日,黎巴嫩民兵组织——真主党武装突然“越世”进入以色列,抓走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作为人质。以色列当局视此为“奇耻大辱“,随后决定报复性轰炸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各个驻地,造成黎巴嫩布衣重大伤亡……一场来势凶悍的部分战争竟然来临。
谷棣童年是在北京回民聚居的牛街生活,中学时又对国际问题很感兴致,所以高考时选报了北京大学的阿拉伯语专业,长久、神秘、浪漫的阿拉伯文明对他敞开了怀抱,谷棣从此与中东、阿拉伯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华国民共和国第七个记者节前,《三月风·消息人物》编纂部采访了近一年里亲历国内有影响力事件的9位记者。昔日的采访人,今天的受访者,让咱们独特走进他们的工作生涯。
编辑:尧华
7月25日,谷棣二人要去战火最剧烈的黎巴嫩南部采访。但是没人敢带他们去,经过多方接洽,他们花了一千美元,雇了车,请了向导,又将国旗插在汽车上,贴上新闻采访的标记,冒险南下。出了贝鲁特,沿路过过塞达、苏尔,司机就不肯再往前走了。他们能清晰地听到炮火的轰鸣,看到凌空而起的硝烟。一路上被砸毁的桥梁、公路亘古未有,满地都是残留的弹片,谷棣还特地带了两块回家,而他们停留之处正是前几天一个黎巴嫩女记者被炸死的处所。更加危险也更加荣幸的是,他们刚刚分开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就受到从天而降的炮弹的激烈轰炸。
谷棣阿拉伯情缘
相关的主题文章: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墓碑系书法家张宗祥所题
下一篇:与国外10多个大学、研讨所树立了稳固的配合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