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5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仪式。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河,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炳林,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秦刚,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军,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社会科学部部长李强等领导出席了成立仪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联合主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学院党委书记孙熙国以及师生代表、新闻媒体代表80余人参加中心成立活动,李卫红副部长和周其凤校长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现场还举行了协同单位的签约仪式。仪式由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主持。
自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以来,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并努力贯彻落实教育部“2011计划”的精神和要求,在认真谋划思路、精心布局安排、全面整合与配置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决定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运动发源地的特殊思想传统与学术优势,积极培育组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学校领导和“2011计划”领导工作小组多次召集有关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商讨中心筹建事宜,委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实施联合计划,具体落实中心的培育和创建工作,并从政策、资源和机制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经过紧张、有序而高效的准备,最终促成了中心的成立。
李卫红副部长与周其凤校长共同为中心揭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适应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以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与分化的要求,适应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形势,有利于整合“三校一中心”的学术资源和科研力量,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校府、跨专业、跨部门的学术联盟,通过强强联合、高端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对于各协同联合单位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研究水平和实力、创新研究思路和模式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式研究、跨越式发展和整体性教育与实践也具有开创意义。
刘伟副校长主持成立仪式
李卫红副部长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她指出,北京大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发源地。近百年来,北京大学始终秉持研究、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高举马克思主义的薪火,牵系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脉搏,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建设中不断高歌行进。由于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研究、教育和传播上的独特优势,因此由北大牵头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是责无旁贷、实至名归的。她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问题都是复杂而系统的问题,也都是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的命题,既有历史感也有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要实现两者的协同研究和融合创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作用,需要作出长期的、持续的努力。她就中心下一步的培育和建设提出了四条指导意见:第一,找准研究定位,对准研究焦点,不回避重点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有现实感的、有深度的合作研究和创新研究。第二,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健全规范,打破制约合作的体制机制壁垒,汇集创新要素,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第三,要抓紧培养各层次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四,要在立足国内现实的基础上,跟踪把握国际前沿,扩大国际思想文化和学术交流,提升和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李卫红副部长讲话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在致辞中回顾并总结了北大两大优良传统,指出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是北京大学的两大传统,把两者结合起来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一直以来,“三校一中心”之间保持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进行过卓有成效的合作。此次组建新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有利于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实现跨校、跨专业的联合,优势互补,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深度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他希望中心充分实现强强联合的互补优势、不辱使命、越办越好,为中国特色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周其凤校长致辞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介绍了中心的培育情况和建设思路。他从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四个视角和维度来解读了协同创新中心创建的意义和价值、总结了“三校一中心”各自的优势并回顾了彼此合作的渊源,提出了下一步协同合作创新的设想。他提出,中心将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遵循学术发展规律,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跨院系、跨学校、跨地区、跨学科的合作为框架,进行多层次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争取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大发展、大进步。
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介绍情况
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单位的负责人和代表也在仪式上致辞。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杨河主任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了衷心的祝贺。他强调了文化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中的重大作用,指出中心在传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方面高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表示一定会与其他联合单位一起加强协作,共同创造新成就、新业绩。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王炳林副书记强调了协同创新中心任务的艰巨而神圣,重点指出了经典作品、传播者和接受者在思想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的秦刚副主任强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融合贯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表达了与其他单位协同合作、联合攻关、锐意创新的意愿。
据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协调创新中心”将于近期开展一系列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还将进一步完善中心的各项机制制度和组织架构,提升“三校一中心”的高度协同与联合创新能力。(文/笪文秀)
合影
摄影:李香花
编辑:知 远
看过本文的访客还看过下面的文章:
上一篇:北大校长周其凤、常务副校长王恩哥巡视2013年北大硕士研究生入学
下一篇:北京大学与洛杉矶加州大学签署“3+2”联合培养协议